立即注册 登录
中国教育论坛 返回首页

wangdeyu1230的个人空间 http://www.chinaedubbs.com/?36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中国普通教育问题的探讨

已有 363 次阅读2016-3-17 20:10 | 教育问题, 中国

中国普通教育问题的探讨

             ——教育的发展应该和时代的发展相协调

辽宁省朝阳县胜利一中  王德宇

 

序言

 

我在偏僻落后的乡村学校从教二十四年,通过对家乡教育的观察和思索,我深刻认识到,因为其落后,所以更能凸显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常常夜不成寐,尽管在教书育人中收获了很多欢乐,但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问题常常苦恼,无法释怀,因此斗胆写出下面的建议和想法,谁也别护短,别回避问题,我们来进行教育问题的探讨。

 

孩子们学得太苦了——从小学高年级逐步到到高中毕业,学优生学习时间越来越长,几乎不见星期天,晚上12:00点甚至凌晨1:00-2:00点不能睡觉,然而所学知识在社会上在生活中又用上多少呢;中等生苦苦挣扎,结局往往令人心酸;大批学差生没有方向,厌学弃学情绪大,混到毕业证就算完成学业。

 

不管何时何地,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都不会顺畅,甚至犯错误。

 

    总体思路:改变水漫金山,被知识淹死的现象;改变死学知识,不见能力的现象;改变千篇一律,不见兴趣特长的现象;改变被动学习,不见目标的现象;改变贪腐者弄权,任人唯亲让普通子弟前路受阻的现象……

 

不是“减负”的问题,而是因材施教的问题;不是“应试”的问题,而是不见兴趣特长的问题;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而是学有所用的问题……

 

轻松快乐的学习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在有益的兴趣和特长上精益求精,学而有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育会获得解放,人才会获得解放。

 

大道至简,不管多大的话题或者说问题,不管多么复杂,只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并按规律办事,都是简单的问题。否则简单的小问题,也成大问题,复杂问题,甚至还会走弯路,犯错误。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现在我们就逐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 教育定义。

关于教育的认识有很多说法,主要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表述。我觉得片面的强调哪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个人融入社会,社会滋养个人,二者不能脱离。教育不是公式,只要是符合时代,符合国情,传承发展文化,使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追求民主科学,人民趋向文明的形式,就是好的教育。往小说,教育是个人的终生大事,往大说,教育是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民族发展的关键大事。

背离时代,脱离国情,不讲文化滋养的教育一定困难重重,甚至没有出路。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体的,和谐发展的,哪一方面发生变化,其它方面都要做出调整,与之相适应。近些年来,我们在这些方面走了一些弯路,吃了不少亏,甚至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教育与其它方面发展不协调而衍生的问题。一旦有了问题,人们极易做出忽左忽右的论断,用不负责任的态度,否定当下,悲观丧气,或者急功近利,冲动决断,而不用积极的态度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时因地制宜,教育要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

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人才发展的精神基础;二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是人才发展的技术保障。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搞纸上谈兵,不办关门教育,让受教育者有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即家庭和学校对人才的发展有明确期望目标(试问,有吗?),让社会所需人才有用武之地(试问,明确吗?),这才是大教育,也是教育发挥的最大功能。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教育第一目标的缺失而导致的沉闷局面,同时也看到了教育第二目标的泛滥而产生的混乱局面。

二、 人才认识。

关于人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或本事的人。”我觉得这个说法片面,功利性强,忽略了人才最核心的素质。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两方面素质:一是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二是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易传》讲天道,人道,地道,谓之三才,人才的定义也源于此。人道是讲天道地道的结合,是精神和物质的结合,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生生的个体。这种思想实在不简单,是中华文化源头的精神和力量,体现的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天人合一的大思想、大人生、大境界。一些黑帮老大、大毒枭、恐怖分子等能力很强,我们能说他是人才吗?一些空想家,大骗子,夸夸其谈,装腔作势,愚弄人民,我们能说他们是人才吗?因此我们通常所认识的人才有些是假才,还有一些是可怕的“鬼才、妖才”。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人才的要求,极易导致唯利是图、唯物质至上的“畸形人才”。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以至于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主要需要这样两种人才:一是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人才,即政府机关和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二是国家和社会的技术人才,即社会上创造大量财富的企事业工作人员、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这两种人才孰轻孰重我们不讨论,但对这两种人才的要求却应该有所不同。管理人才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要高,技术人才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要求要高。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做得很笼统,要求的负荷过多,反而贪多嚼不烂,人才培养不够精准,目标不够清晰。“科教兴国”更主要的意义在于真正的“人才兴国”、“教育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是口号,而应成为文化、文明、科技的基石。教育工作者是塑造人才的实施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教育是搭建人才和社会的桥梁,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一些学生在读书时和走出校园时常常很迷茫,出路在哪里,前途在哪里,不清楚,多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尽管我们的教育做出很大贡献,也做出很大努力进行改革,但仍然没能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寻根溯源,从教育的发展脉络看问题。

    在古代,经济文化落后,人们获取生存权利,获得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靠的是口手相传教育形式,虽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形式直接简单,直指目标,仍有很大的生命力。随着科技文化的大发展和国家政权的需要,口手相传的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了,于是班级授课制便应运而生。在漫长的农业时代,课堂成了教育的主阵地——思想阵地、文化阵地。因人才需求比较单一,所以教育形式和人才需求基本契合。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千疮百孔,一穷二白,老一辈中国人经受的生活苦难当代年轻人无法想象。中国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用极低的成本发展起来的。若论教学条件,今天简直是没法想象。我们先不讨论教学模式的优劣,当时主要是照搬苏联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基本上沿袭至今的模式。虽然这样,但教育仍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一些顶尖人才即使在今天也会令人刮目相看,难以企及。这种现象至少证明一条教育规律:形式(模式)是外在的,与时俱进的,学习的内容和动机才是关键。新中国教育取得成功发展的原因,除了当时比较科学的形式以外,我们还能发现一些重要的教育启示: 1、教育目标明确。教与学的目标都比较单纯,学生只要考上学,就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因此激发了极大的教与学的兴趣。极其薄弱的师资条件,并没阻挡住教育蓬勃发展的脚步。2、文化的力量。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优良的民族品质经过战火和国家危亡的洗礼,像钢铁淬火一样,更坚强,更纯净,更加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浴火重生,赋予新生命,优秀的文化浇铸在民族里,体现在教育上,就奠定了大教育的土壤。

后来,国家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社会产生了新的矛盾,尤其是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严重威胁了国家政体,然而当时还不具备应对这些矛盾的策略和经验,以致引发了文革的过激运动——政治的浩劫,文化的灾难,中国教育一度陷于瘫痪状态。

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恢复高考,中国教育再次蓬勃发展起来,像科学的春天一样,大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外来文化强力渗入,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行为发生变化,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最主要是各种门类的市场化,尤其是人才的市场化,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深刻变化,我们的教育没能跟上社会变化节拍,教育一度被拖得疲惫不堪。老师和学生常常被动的陷于苦恼之中,除了在分数的泥潭里挣扎,好像没有别的良方。

时至今天,信息时代到来,知识大爆炸,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技术互相交融,相互碰撞,立体式、爆发式的发展,人才需求多元化,思维发散,新思想的冲击,导致教育对传播科技文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教育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进行改革。很多教育改革家和专家做了很大努力,但多在教学形式上较劲,从局部上做出调整,因而无法解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人才和社会的对接问题,结果导致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被动。

四、中国教育的主要问题探讨。

1.滞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时代变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市场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必然发生改变。尽管我们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仍然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教育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不能全力为社会服务。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才走向市场化,但教育却没能跟上人才市场化的步伐,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和市场化的要求还有距离,甚至常常不在一个轨迹上。“吾道一以贯之”,教育从家庭到小学到大学到社会,应该是一脉相承、方向一致的。

2.缺少文化滋养,教育常常陷于迷惑。

教育应该担起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脉,这点我们做得不够,甚至很欠缺,因此使教育常常显得底气不足,缺少精神。具体表现分为两个方面:

从大的方面看,文化现象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现象侵害教育,使得教育难以巩固和发展核心的文化价值;经典文化和思想掌握不够,丢失文化信仰。

从个体方面看,家庭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育要和生活紧密的联结起来,才会有生命力,而家庭是浸润文化的第一院校。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化信息化潮水般涌来,生活节奏车轮般旋转,家庭经济常常取得快餐式的补充,远远缺少过去那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经济文化氛围,娱乐时代带来,计划生育导致了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教育本身就存在问题,再加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夫妻问题、留守老人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尽管创造或节约了大量财富,物质生活富足,但不“珍贵”,家庭观念削弱,甚至淡薄起来,家常常成了一个临时寓所,难以形成持久而敦厚的家庭文化,这也对教育造成很大伤害。

3、知识机械僵化,千篇一律,压制个性,缺少针对性,目标模糊,缺少方向感。

教育发展到今天,尽管从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面对多元化的经济和多方位的人才要求,却常常显得尴尬,手足无措。家长、学生、老师常常陷于苦恼之中——不学不行,但学了常面临所学非所用的局面,人们不禁暗暗在问,学习到底有啥用?千军万马过分数的独木桥,但是桥的另一端却在无情的淘汰着死知识和死分数。多少优秀的人才,多少鲜活的个性在浩瀚的分数里挣扎,最终淹没在茫茫的人海里。诸位细看,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到高中,把孩子们累成啥样了,苦不堪言,有多少孩子简直累成孔乙己式的迂腐的呆子了。

我想,问题的根本不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纠结上,而是对学生的素质没有发掘,缺少科学公正的测评。应试教育就是专学知识、没有素质吗?素质教育能忽略知识、专学能力吗?这二者常常是一体的。结合我国城乡实际情况,千万不能机械盲目地照搬他国模式和思维,那不符合国情民情。实际上,有两点就可解决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一是国家的选人用人制度,这是一个大标尺,可以让学生和教师的明确怎么学和怎么教,学成什么样的人才会有用武之地;二是鲜活的学生学业评价。我们一贯的做法就是以分数论英雄,这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常常是一种戕害。在高中才并不彻底的承认有音体美特长的学生为特长生,其他的学生一律不见特长,这是多年来压在教育上的一块石头,抹杀了多少学生美好的梦想。试问各门各类学科的超常理解和认知,各种有益的技术技艺特长,具有哪项不是特长生呢?然而教育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对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的培养,没有客观良好的评价,人才得不到认可,自然难以成就大师级领袖级的人才,难以形成目标明确,方向感清晰的风尚和文化。大家想,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山清水秀,耳目一新,是不是人才辈出,面貌一新,特长生的发展必会如春潮涌动,成才局面蔚然成风。

4、急功近利,被动加压,英语过重,好像学了英语就能和国际接轨,学了驾驶执照,就能有宝马车一样。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负荷,却离教育的宗旨越来越远,常常把家长、学生、教师压得喘不过起来。没有更好的路径,那就剩下死命的拓展知识,题山题海,千奇百怪,追求分数,有多大用先别管,先抓住高分再说。这种现象就如想要解救一个口渴得要死的人,一杯清凉的泉水就能解决,可人们却盲目的送他一江浑浊的水或送他一海咸水,能把这个人淹死,却不能救他的口渴一样,好大喜功,不切实际。知识很好,知识多更好,但是知识只有变成能力才是文化,才能闪烁智慧的光芒,否则就是书架,就不叫真知识。那家长、学生、教师为什么还狠命要分数呢?学生拼命补课,教师成了“七匹狼”,闹得民怨沸腾,各方顶着重重压力,还是大补特补,因为分数能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呀,上了重点就多了一份挣大钱的机会呀。这是教育上一个可怜的怪圈。

关于英语,耗费了所有学生的大量精力,很多学生吃尽了苦头。有的中国学生虽不能用英语交流,却比英美学生还能得分,这不得不说是教育上的悲哀。总的说来,学英语也就是掌握一门语言技术,有了技术就一定能和国际接轨和先进科技挂钩吗?一个人掌握了瓦工技术,就一定能和高楼大厦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吗。学生英语学得太苦了,以致于把汉语和其他学科都冲击得很紧张了。

5、束缚较大,官僚主义对教育的破坏。

官僚主义永远是国家和人民的大敌,官僚文化对社会的破坏是一切问题的总源头。近些年来,官僚作风对教育的破坏比较严重,已经成了阻碍教育健康发展的桎梏。

瞎指挥,乱指导,一些教育行政官员不深入生活,不贴近实际,却粗暴干涉教育,破坏了学术氛围,形成虚假风气,对教育危害很大。因此教育常常不能伸展手脚,导致教育畏首畏尾,或在错误指导下,大搞形式主义的混乱局面。

教育应该撤销一些不必要的行政部门,少些说空话套话的婆婆,避免一些互相冲突的行政命令,导致教育无所适从,而应该建立些规范的科学的学术部门,成立优秀的学术考评团队,增强学术氛围,让学术有始有终,得到充分发展,让这些部门和学校、社会融为一体,对教育有指导,对学生的特长和才艺有公平合理的认定和评价。

五、中国教育的实际策略。

1、 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

目标。各门学科的学习目标要科学合理,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一定要改变过繁过重或过于空洞的现象,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等于没有目标;也不能过于简单,无法体现个体特长。目标分两层:基础目标——是共性的,公平的,全体的,要简单易行;特长目标——是个体的,因材施教的,要有不同层级的高度,要体现学无止境的追求。

学制。可以适当打破学制,也就是不完全遵从九年学制,因学生个体差异而定,可以适当多学几年,也可以少学几年,只要完成基本的学业任务即可;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特长、技艺。

知识和能力。学习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最基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千万不要过高,求精而不求杂,让正常的学生都学得会,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作为学生合格的学业水平,这个水平要求普遍达到;另一部分是拓展拔高的知识和能力,(这部分要逐步脱离开僵化的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的操作能力。)学生只要达到一科(一项)或几科(几项)的层级或水平即可升学。目前条件还不具备分门别类非常精确的考核标准,但完全可以做到比较粗线条的划分标准。根据人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文科特长考评、理科特长考评、艺术特长考评、体育特长考评、其它特长或超长考评等,随着实际的教学发展和具体情况,再逐步细化分类。(一定要深刻理解特长、发挥特长、挖掘特长,实事求是,否则会出现混乱。)

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课程(基础课程要学习常识性的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另一部分是拔高或特长课程(拔高或特长课程的设立,可根据本校师资和现实条件设立,总有适合学生和老师特点的科目和项目。这样对老师的要求专业化程度要高。)教材的编排每一章节都要清晰的分成两个梯度——基础部分和特长部分,这样的做法既有所学,又有张力。课程的设立要减少外语的比重,而要加大传统文化的比重,缺少文化的滋养,一定会头重脚轻,后劲不足。

比如语文学科,一定要改变偏难怪异、肢解文章、断章取义的做法,小学低年级基础课程可以设立为识记书写字词。特长课程因学生的差异可设立为背诵或阅读简单的诗词、适合儿童特点的文章,形成基本的语言感悟;小学高年级基础课程除了仍要求学习字词以外,还要增加必要的语法修辞,掌握语言规范,识记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等。特长课程因学生的差异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加大背诵和阅读的量,适当阅读名著,学习写作简单的文章,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初中阶段基础课程对小学的要求仍然沿用,深入学习语法修辞,规范语言,学习写作技法,背诵理解经典的诗词和文章。特长课程除了加大对小学阶段的要求外,学习初步的鉴赏经典名著、感悟经典名著,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高中阶段基础课程可以设立为诗词曲赋、经典文章名著的识记、理解和鉴赏,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等。特长课程掌握大量的字词典故,成语的运用,写作出有思想,有文采,有价值判断力的文章。数理化生史地政外音体美等,课程设立时都可遵照这个原则——基础课程注重常识性,工具性,要简单易学,明了清楚,让学生够得着,学得会;特长课程注重能力的启发性,创造性,实践性,要有一定难度,成绩(成果)有价值,有成就,有自豪感。

授课。(先学后教是很好的范例。)根据学生的需求不同,适当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形式。课堂多是灵活的动态的状态,彻底改变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不是表面的活起来,动起来,而是教学精神和方向的转变——即由老师教学生到到学生主动学找老师教的状态。不要担心学生不知干啥,不会学习的问题,只要学习的目标明确,一定可以做得到。小学低年级能力较弱,可适当增加教师的讲授,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和教研部门只起到答疑、示范、指导、评价等作用(教师真正起到学生思想和学问的导师作用),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老师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知识学问的渴求无止境,改变死学知识动力不足的状态,最终认定学生的学业水平。这种做法适合小班型。教室可尝试分成两部分,学习室和答疑室,基础课程基本在学习室完成,特长课程基本在答疑室完成,答疑室相当于教研所。(学生只要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就算完成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心学习特长课程。特长课程一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我意愿,不可强求。)

检测。考核要科学,但一定要严格。不能学得好的和学的差的一样升级,一样发毕业证,学优生吃不饱,压制发展,学差生学不会,没成就,痛苦不堪,避免大锅饭,一勺烩的现象。只要学生的不同层级目标明确,只要对学生的考评方法科学合理,不会出现混乱局面。

一个学生升入上一年级或学校,完全可以凭借最基础的学业考评外加一科或几科特长(超长)水平即可,到上一年级或学校时就进入相应水平的班级。如某生可以凭着必要的基础分数加上文科拔高分或理科拔高分或艺术拔高分或体育拔高分或相应层级的发明、书法、文章、演讲、背诵、朗读、跳远等特长或才能进入上一年级或高中。校、县、市、省、国家减少的行政部门而成立的学术考评机构,对学生的特殊才能进行认定,一定会形成人才繁荣、个性解放的可观局面。

老师。老师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步实现市场化,符合家长和学生的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对老师考核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工作业绩。二是学生、家长的认可。

2、高中阶段基本按照小学初中的模式进行教学,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可作适当调整。升学时,根据学生基本的学业水平和特长进入相应的大学和专业。

3、大学是国家、社会的大学,因此大学要开门办学,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大学办成全民的大学,全社会的大学。大学生的考评认定也分两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归大学,实践能力部分归社会企事业单位或学术团队。国家工作人员的选拔要建立更加严密和科学的考评制度,这样可以从源头上肃清贪腐思想对国家和人民的侵害。

大学是人才的出口阶段,一定要舍弃功利性,多些学术性和人文性,让大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优秀人才,让大学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接起来,让大学生学有所用。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民主社会日益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主题,理工科、技术类、学术类的大学和专业必须和企事业联合起来,走联合办学之路,才能使学校发展壮大,学生和学术得到发扬光大。

     大学应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二是人才发展的学术中心,站在学术的顶峰,引领科技文化方向。

 

    以上建言不可操之过急,应在现实基础上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总结经验,摸索路径,但一个方向必须改变,那就是教育不是老师教,而是学生学,否则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老师和学生不是静态的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动态的发展学术和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具有无穷的创造力。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wangdeyu1230 2016-3-17 20:21
救救教育!救救孩子!救救国魂!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5-3 21:14 , Processed in 1.1149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