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17第四届全国虚拟仪器大赛决赛在西安理工大学圆满闭幕。历经激烈角逐,西安交通大学代表队研发的“身外化身—具备触觉与视觉反馈的体感机器人”获得特等奖,深圳大学的“魔方老师”、北京邮电大学的“电磁式盲文阅读器”、西安理工大学的“高层楼宇消防机器人”等高校的作品荣获一等奖。另有几十所高校分别获得软件组、创意孵化组、工程应用组和职业技能组的各类奖项。 河南省仪器仪表学会、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西安理工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 为表彰和鼓励获奖选手,主办方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胡晓东、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军、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s,简称NI)有限公司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AjitGokhale、亚太区市场总监Ryota Ikeda、NI中国院校计划经理潘宇等嘉宾为获奖选手颁奖。 据悉,获奖选手分别获得1000-20000元不等的奖金,并有机会参加全球图形化系统学生设计大赛、赴美参加 2018 年 NIWeek获奖作品展示、参评年度“仪器仪表奖学金”,另外还将获得工业企业赞助的奖品。 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西安理工大学设置了作品展示交流区,几十个参赛队伍呈现了自己团队开发的作品,并对前来参观的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现场还有许多基于人工智能的优秀创意作品。常州工学院研发的“基于MyRIO的水下机器人”吸引了大量参观者,这款机器人可以完成深度100米内的水下观察和作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发的“混色3D打印系统”,克服了目前桌面级3D打印只能打印单色的缺点。另外,还有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计的“智能腰带”,可以实现对老年人的安全监护。 参加本届大赛的选手不仅来自内地高校,还有的来自台湾地区,不少院校之间还有着深入的合作关系。获得创意孵化组二等奖的“开刀房恢复室之照护辅助系统”就是由台湾交通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两所高校共同研发的。“第一次来内地参加大赛,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朋友,也见识到了大家在科技研发方面的许多好创意。”台湾交通大学的选手李佳桦对记者说,赛事结束后他们团队要在西安走一走,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 全国虚拟仪器大赛自设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新工科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目前,中国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但面临大而不强的局面。如何改变观念、创造条件以在困境中突围?面对今年伊始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概念,高校、企业与行业协会应如何高效合作、协同育人? 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吴幼华、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胡晓东、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刘军、NI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AjitGokhale、NI亚太区市场总监Ryota Ikeda、NI 客户开发经理Steve Summers、NI中国院校计划经理潘宇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2017第四届全国虚拟仪器大赛的成功举办,将对我国新工科的建设及创新工程人才的培养带来诸多积极影响。据悉,在赛事之外,NI将通过“教育部-NI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给予参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给予合作支持。此外,协办方将陆续依托全国近十个城市的“教育部-NI产学合作育人示范基地”,针对参赛师生开展系列培训。 本届大赛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西安理工大学承办,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s,简称NI)有限公司协办。 |
|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11-1 08:03 , Processed in 1.0018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