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教育论坛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

2017-3-22 15:12| 发布者: haixia002| 查看: 879| 评论: 0

一、“互联网学习”内涵及概念界定

在教育综合改革及课程改革的发展进程中,教育质量提升越来越指向发掘学习者潜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培养会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伴随互联网教育应用的深化进程,服务于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环境正在形成,“互联网学习”既顺应了互联网发展服务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社会大众终身学习的时代诉求,也符合当下教育时代潮流,突显了“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时代意义,定义如下:

“互联网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互联网获得信息,习得知识、开展交往、提高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升学习体验和自我价值实现水平的网络化学习,是互联网思维及当下移动互联网服务教育教学推动网络学习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互联网学习”是互联网服务于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实践方向,也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在“互联网+”时代提质增效努力的方向。

(一)“互联网学习”框架

“互联网学习”的框架从八个维度具体描述如下:

1.学习可接入性:描述学习者借助各种终端在多样化场景接入互联网开展学习的可获得性,具体可包含接入终端类型及数量,接入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场景(家庭、学校、工作地点、移动状态等,可依据教育领域情况添加),接入互联网学习的时间特征等。

2.学习环境:描述学习者接入互联网后开展学习活动所感知的学习功能及学习活动开展的环境生态,具体可保护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可联结性,信息查询与资源查找,在线课程及在线资源丰富性及其质量,在线学习平台功能及使用,在线学习交互,与教育领域业务相关互联网学习功能。

3.学习服务:描述学习者接入互联网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网络或线下渠道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包含互联网学习的服务类型及功能,特定互联网学习的支持性服务,互联网学习服务的费用,互联网学习服务的消费主体等。

4.学习者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的动机类型、强度、信念等特征描述,具体包含学习者动机类型,学习者动机强弱,学习者学习动机与互联网学习提供的关联性,学习者动机强弱与互联网学习服务支持的关联性。

5.学习类型:只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具体包含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问题解决等,个性化学习与适应性学习,以及学习诊断与分析等。

6.学习开展:指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的实际状态,具体包含学习时段、完成方式等。

7.学习效果:指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开展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具体包含文凭、证书、学分等;问题解决的结果;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社会性交互;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自律性等。

8.学习体验:指学习者参与互联网学习后所获得的学习体验来“主观性”的评价互联网学习环境生态支持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具体包含对互联网学习的态度,互联网学习的感受,对互联网学习改进的建议等。

以上“互联网学习”框架为研究者客观度量、评价互联网对学习支持的程度提供可参考依据。

(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1、联合国教科文报告呈现的全球教育发展

2016年3月,该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报告对知识、学习和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知识可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复制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获取何种制式以及为什么,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基本问题。”

“教育可以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有机会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制度化。但是,许多学习即使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其制度化程度要低得多(如果能够形成制度的话)。这种非正式教育不像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那样有组织、有系统,可能包括发生在工作场所(例如实习)、地方社区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活动,以自我指导、家庭指导或社会指导为基础。”

通过报告可看出:

1.教育的目的不再只是追求个体社会生存及个体价值的张扬,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服务于个体人性价值与内心幸福追求,服务于全人类共同福祉的获得,服务于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允许文化的多样性,要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的人才。

2.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泛在化、普适化学习环境的来临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各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概念,促使我们思考“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先前就存在、但功能价值显著不同的教育现象,并放置到互联网时代重新定位思考,建构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生态——一种新的、泛在的教育生态。

2、国内教育发展概要

互联网学习是在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实践进程中逐渐凸显的,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更高远意境所在。当下中国的教育发展环境可呈现如下四个特点:

1.教育发展新常态,回归教育本质。是指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进一步适用后工业社会的挑战。

2.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提供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

3.绿色教育。一方面指绿色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注重生态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校园。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创造,把品味提高到全方位宏观育人,特别关注人文素养、精神境界的培养。

4.教育质量,教育发展大势所趋。“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功夫,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让更多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十三五”时期更加强大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教育质量,让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都能取得新突破。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国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正逐步从农村教育为主转向以城镇教育为主,这意味着中国教育文明形态必然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教育向现代工业文明阶段和后工业文明阶段教育转型。就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经济发展进入了发展转型新阶段,迫切需要创新性人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成为实现这一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教育内容持续更新、教育样式不断变化、教育评价日益多元。在开发共享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想要的学习资源,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在线教育、微课堂等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大量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教育评价及管理中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正成为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并通过互联网学习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指向于满足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变革。

(三)互联网学习发展的整体环境

1、国家信息化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仍以10~39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全球水平3.1个百分点,超亚洲水平8.1个百分点。2016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3.25亿,占比接近网民总体的45.8%。

互联网社会应用发展迅猛。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改变了中国许多的行业生态,并继续深化发展。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指数2016》报告显示,在二三线城市的强力拉动下,“互联网+”在全国351个城市均取得增长,2016年中国“互联网+”总指数省级排名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分列前五位。二三线城市的增速全面超越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成为“互联网+”市场基础发展最快的群组。

互联网企业创新潜力巨大。2016年9月《2016互联网创新创业白皮书》指出,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社会向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智能化社会过度,未来二三十年,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将快速发展。通过对接“互联网+O2O+线下资源”,大大提升企业成长效力,预计将会迎来第五次互联网公司的上市狂潮。

互联网发展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国家意志。《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将信息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以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该纲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关键指标进行了描述。(参看下表)

2016年11月,CNNIC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估报告(2016)》,对全球88个主要国家级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进行评价,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排名尽5年得到快速提升,位列全球第25名,首次超过了G20国家的平均水平。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应用及其社会各个行业的应用环境也显著辐射到教育领域。自2010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显著推动着信息技术向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主阵地方向发展,并越来越指向于学习者的学习。下图显示了自2010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递发展历程。

2016年6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部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提出了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等发展任务。

2、互联网教育行业发展的实践环境

《2016年教育部行业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18亿,半年增长率为7%,近4年来,我国互联网教育市场以每年不低于30%的增长率稳步攀升,整体行业规模增速位居权行业第三,且整体行业增速及潜力远未达到顶峰。从现有已呈现的市场来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语言培训“三足鼎立”,而从潜在的市场发展来看,服务于不同教育领域的互联网产品与服务正快速发展,并结合各个教育领域的自身特性而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

2016年10月HCR发布《中国在线职业教育白皮书》提出,在线职业教育企业与就业企业合作将更加紧密,在线教学机械沿用点播于直播相结合的方式,新兴技术和政策因素核心推动课程内容更新,在线学习用户比例继续提升,学习时长集中在3-4小时/周,到2018年,我国在线职业教育用户规模将接近7000万,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

(四)新技术及新理念支持下的互联网学习发展

互联网学习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受教育需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互联网学习服务发展的影响。本节从大数据教育应用、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互联网学习发展的生机与动力。

1、大数据及其教育应用

2016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趋势表现出来如下特点:(1)云计算和大数据深度融合;(2)围绕数据生产、开发、服务和流通的大数据生态系统正在构建;(3)开源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公司开启了大数据技术和模式创新。

移动终端泛在化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便捷的学习接入、实时的数据采集、动态的数据呈现等,数据采集正在向非结构化、过程性的数据转变,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诊断与提升、基于大数据的院所管理科学化等应用案例越来越多地呈现,进而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教育数据分析模型越来越精细地指向于“微观个体”的学习诊断,以及“宏观群体”普适特征下的个体评价,由此将催生越来越多的自适应性学习服务,从而将使得互联网学习服务更具智能化、个性化和适应性。

2、创客教育与STEM 教育

创客教育与STEM是当下在“互联网+”背景下推动课程融合创新、发展教育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实践形态。2015年我国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推动下,创客教育蓬勃发展。同时,以“学科统整”为特征的创新课程实践即STEM教育也蓬勃发展,它代表着跨学科学习,以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为导向,培养学习者21世纪素养。

这两种教育的发展是教育领域不可阻挡的社会实践趋势,是“互联网+”背景下推动教育教学创新变革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诉求和推动互联网学习的发展。

3、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2016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等技术,推广人工智能在家居、汽车、无人系统、安防等方面的应用,提升人工智能集群式创新创业能力。

人工智能发展已经为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及学习环境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机器人高考阅卷和四六级英语考试口语评分已经走入大规模使用阶段。2016年12月15日新东方与科大讯飞的“东风讯飞”探索基于智能识别的口音和作文批改产品研发和推广。2016年11月百度教育以人工智能技术筹划“一人一名师”,减少老师重复劳动,让机器人助教讲解同样的知识点。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相结合,教师课堂讲解可以转变为教育大数据,经后台人工智能分析,把学生作业、单元测试和考试的相关知识全部汇聚,进行多维度分析和深层次挖掘,精准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动态调优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将推动互联网学习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和适应性,基于互联网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日益成为可能。

4、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

2016年被称为“虚拟现实元年”,《2016年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阐明,该行业供应链及配套还不成熟,但市场潜力巨大。据Digi-Capital预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硬件和软件市场潜力将达到1500亿美元规模,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对于虚拟现实教育应用案例的分析表明,虚拟现实有七大教育功能:体验、探究、训练、矫正、交流、创作与游戏,其教育应用的潜力源于其具有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创设心里沉浸感、实现情境学习和知识迁移等方面的优势。当前,虚拟现实的教育应用主要集中在虚拟现实支持学习环境创设、技能实训、语言学习和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

虚拟现实具备重塑教育的潜力,但其应用于教育的路还很长,协议结合实践进行持续的应用探索活动和结合教学的适用性行动研究,特别重要的是面向不同教育领域的虚拟现实资源建模、设计与开发。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及面向教育应用产业和服务成长,其拥有的沉浸式、场景式学习体验将给互联网学习发展带来崭新的前景。

二、数据透视下的互联网学习发展现状

(一)百度行为大数据呈现的学习者整体特征

通过百度大数据获取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的互联网学习搜索数据,共计500万人,做出如下具体的统计分析。

1、性别结构

参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男女比例为53:47。


2、年龄结构

2016年互联网学习者在25-44岁区间比例增长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可能整个在线教育产品市场中有越来越多的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产品出现,二是从互联网学习的接受程度上来说,有越来越多的年龄稍大(35-44岁)的人群开始接受互联网学习,整体说明使用互联网学习支撑终身学习已初见端倪。


3、受教育程度


4、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上来说,整体上个地区互联网学习者占比各地区人口数占比基本保持一致。

5、行业分布

6、收入水平

(二)互联网学习现状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水平等方面发展,定位教育信息化整体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互联网学习环境

(1)互联网学习关注的平台

(2)互联网学习服务

对使用互联网学习的学习者对学习支持服务的获得情况以及他们干预互联网学习支持服务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得到结果如下。

          

为更好满足不同特征的使用者实现优质便捷的互联网学习,如何解决各类学习资源跨平台无缝接入和适应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使用者在进行互联网学习过程中产品选择和教学平台使用倾向是准确把握各类用户互联网学习基本特征的重要因素。在西部等教育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互联网学习环境有待加强;而在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用户更加注重高质量、能够支持个性化学习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

2、互联网学习动机

(1)对互联网学习的态度

互联网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逐渐被人们接受,这对于互联网学习设计开发者来说是个好消息,未来要做的是设计开发出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个性化需求的互联网学习产品与服务。

(2)进行互联网学习的意愿

(3)开展互联网学习的详细原因

3、互联网学习的类型

(1)互联网学习场景

(2)互联网学习主要类型

(3)互联网学习频次与时长

4、互联网学习体验


(1)互联网学习的积极体验

(2)互联网学习的阻碍状况和原因

5、互联网学习的效果

(1)对学习者帮助性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4-26 04:13 , Processed in 1.1946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