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教育论坛 首页 社会 查看内容

华容教育:你听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吗?

2017-11-22 14:23| 发布者: chinanews| 查看: 230| 评论: 0

  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个共同的敌人——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很多家长的口头禅,也是很多家长都用过的教育方法,这种模式几乎是从我们出生起就伴随左右了。婴幼儿时期父母会焦虑,“别人家的孩子早会说话了,怎么这孩子还不开口呢”;少儿时期父母会焦虑,“整天就知道玩,人家小明昨天又报班学了个新乐器”;入学后父母会焦虑,“同在一个班里,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怎么成绩就不如别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曾经以为也许长大后自己独立生活,就可以逃脱这种被比较的命运,结果却是,“你表妹都结婚了,你还没对象”,“你表弟年纪比你小,工资都比你多,你每天在干什么”.....

  《爱情公寓》中曾小贤说过:“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脾气很好,天天就知道读书,长得又帅,每次考试都考年级第一。长大以后,他还交了一个又正点又有钱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全考上了……”很多家长都会搬出“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孩子,他们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式呢?

图片1.png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班杜拉教授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三组孩子播放一个影片:影片的前半段是一个人对着一个充气玩偶拳打脚踢;影片后半段,A组孩子看到这个人受到惩罚,B组孩子看到这个人获得奖励,C组孩子则没看到这个人有任何好或坏的结局。影片结束,实验者把孩子带到另一个房间,房间有很多玩具,同样有一个充气玩偶摆在显眼处。孩子玩了阵子,结果发现,A组孩子对玩偶表现出粗暴的行为次数最少,B组最多,C组居中。根据实验,班杜拉提出一个学习的论断:“孩子通常会经由观察别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奖励或处罚),间接学习到是否要表现某一个行为。”这个间接学习的过程,被称为模仿,而模仿的对象则被称为榜样。通过这个实验或许可以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希望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像榜样一样的作为是可以受到褒奖的,接着便自觉产生模仿榜样的行为。

图片2.png

  做家长的总是希望自己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做的很优秀,说到底是爱孩子的表现,爱之深责之切,越是希望孩子变得优秀,就越看不得孩子在某方面做的不足。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家长慢慢地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即使在孩子小有进步满心欢喜地告诉他们时,换来的不是表扬和鼓励,而是打击,他们认为这样的成绩仍然和“别人家的孩子”有差距,而且小小的进步就这么开心,恐有骄傲心理,家长深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因此必定会对孩子进行打击教育。

图片3.png

  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只能用“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来斥责自己孩子,却没有教育出一个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孩子做错事总是在孩子身上找问题,觉得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所以教育起来才这么困难,可是你真的耐心教导过孩子吗?

图片4.png

  如果家长一直在用比较方法教育孩子,但孩子并没有取得进步,那就说明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症的,若孩子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甚至可以说这种方法起了反作用。当然不是说榜样教育这种方式不可行,而是家长采取的态度,回想一下,是不是每次都是边发脾气边对孩子说这些话,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的引导他呢?比如,“邻居家的姐姐钢琴弹的很棒,大家都称赞她,其实你弹的也很好,只要再努力一点就可以追上这个姐姐了”,同样的意思表达方式不一样,收获的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

  每个孩子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方式只可借鉴却不能全部生搬硬套,不要抱怨同样的教育方法对自己孩子没有效果,家长要问问自己,真的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去用这些方法了吗?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3-29 06:48 , Processed in 1.1684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