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教育论坛 首页 社会 查看内容

申荷永:创建中国文化与心理学深度融合新体

2018-4-2 15:57| 发布者: chinanews| 查看: 143| 评论: 0

摘要:

作为西方深度心理学的代表,全球3000多名荣格心理分析师大多都熟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怎样的机缘,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深度心理学产生了如许共鸣?近日,记者专访了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的发起人、中国首位荣格心理分析师、华南师范大学暨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申荷永。

申荷永教授

作为西方深度心理学的代表,全球3000多名荣格心理分析师大多都熟习《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荣格分析心理学会前主席、资深荣格心理分析师莫瑞·斯丹,想要解读中国的《禅宗十牛图》;而中国的易学大家、中央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则对荣格分析心理学推崇备至,更称荣格为“中国大儒转世”......

是怎样的机缘,让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深度心理学产生了如许共鸣?2018年4月2-4日,第八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将在西安长安大学举行。来自中西方数十位知名心理分析师、精神分析师、心理学家,以及汉学家、文化大家将“华山论剑”,可望为我们解开此谜。

大会召开前夕,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论坛的发起人、中国首位荣格心理分析师、华南师范大学暨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申荷永接受了记者专访。

童年逆境,潜藏中西结合之兆

上个世纪60年代,申荷永大约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因时势离家,家被抄了一遍又一遍。这个尚还稚嫩的男孩,眼见有人在自己面前挨打,有人在街头死去,原本幸福的童年和安稳的生活,就像屋檐下的燕子窝,一夜之间被捣毁了,于是不由得一遍又一遍地想到了死亡。

申荷永回忆说,当时全家离开了原本宽大的住宅,搬到了干校,一个巨大的锅台成了他的床,白天有人在这里煮饭,晚上他就在锅台上睡觉,六七岁的孩子对眼前一切都想不明白,成日窝在锅台前发呆。有一次,他奶奶走过来,蹲下身来,问“是不是又想到死了?” “是不是很难受?” “这种感受形容一下?” 孩子内心被死亡的焦虑所煎熬,却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时候奶奶又问“是不是像猫在抓心一样?”申荷永说,奶奶这一问救了他。他从小养猫,听奶奶这么一说,立即有一只猫的意象冒出来;尽管还只是孩童,他却能够好好与猫相处,可以将相似猫之挠心的意象转化为支持性的力量。

申荷永解释说,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看,奶奶当年的行为,即是为他的情绪命名,并赋予了意象,当情绪变成了具体的意象,就可以做工作了,这就是荣格心理学的重要工作方法——积极想象。与此同时,他认为奶奶的处理手法也是典型中国式的,契合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明心见性”——奶奶并没有劝导孩子“不要着急,要看开点……”一类的话,而是放低身段,尽心陪伴,默默引导孩子内在的资源,用生动的意象,转化难以承受的抑郁情绪。

在申荷永看来,儿时这偶然的片断,正阐释了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荣格分析心理学有着一颗中国文化之心” 。

1993年,申荷永赴美国求学,2003年完成IAAP(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和ISST(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所有专业要求与考核,成为国内首位获得这两种国际资质的华人心理分析师。身为一个“受伤的治愈者”,自93年至今,20余年的时间,申荷永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整合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与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以及“沙盘游戏治疗”和“梦的工作”(意象体现与梦之孵化),为自己,也为国人寻求疗愈心药,把童年逆境中的那颗种子,培育成茁壮成长的大树。

申荷永造访希腊医神殿

20年耕耘,营造并守护“中国荣格心理学的摇篮”

1993年,申荷永第一次赴美国求学,其后这20余年,既是申荷永成就“受伤的疗愈者”的个人成长之路,也是分析心理学在中国播种、发育、成长的20几年,更是核心心理学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汲取西方深度心理学的营养而发芽、生长的创造性过程。

1998年,由申荷永主导,成立了“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20年来,作为IAAP和ISST在中国发展的组织机构,该研究院已成为荣格心理学和沙盘游戏治疗在中国的“摇篮”——目前国内获得IAAP/ISST国际资质的10余位专业学者、数十位候选的IAAP/ISST心理分析师,都具有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的背景。与此同时,申荷永及其团队还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建立了“心理分析研究所”和“心理分析研究院”,从事心理分析方向的硕、博士培养工作。

而最受人关注,最具“申门”特色的,当属申荷永精心设计的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五年课程。该课程秉持国际培养专业心理分析师和沙盘游戏师的体系精神,“慢”而“严苛”是其特色之一,“作为深度治疗技术的沙盘游戏,既能让来访者开心愉快,也可能引发情结导致伤害;沙盘游戏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象,既具有治疗与整合的作用,也可能会强化幻觉导致分裂。结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咨询师的专业态度和深厚功力。”申荷永如是说。同时,课程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有强大的中国文化支撑,学习始终以中国文化为基础。

亲创国际论坛, 享誉东方“爱诺思”

研究院成立同年,由申荷永主导,研究院承担主要组织工作的第一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下称论坛)在广州举办,荣格心理学在中国正式落地生根。历时20年,4月2至4日将在西安举办的已是第八届论坛了。据介绍,此次论坛将举办28场主场报告、40余场分会场论坛,7场会前工作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前任主席、瑞士著名心理分析师默瑞·斯丹(Murray Stein),IAAP现任主席玛瑞安·穆勒,法国荣格学会前会长魏维安·蒂鲍迪等资深心理分析师,以及中央文史馆馆员、山东大学刘大钧,美国加州整合大学吴怡,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等等,一众哲学家、文化大家均将出席并做报告。

国际论坛从一诞生,即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部、瑞士政府和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论坛的持续举办,推动与引领了华人区域分析心理学和沙盘游戏治疗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整合,被誉为东方“爱诺思”。

第七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设立70余所心灵花园,足迹遍及全国

说起心理分析在中国的实践,不能不提及心灵花园。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召唤了众多心理志愿者前往救助。可惜的是,心理志愿者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适宜的干预非但不起效,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以至于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中学一度拒绝心理志愿者进入。

申荷永回忆称,那天是2008年5月19日,他和同为荣格心理分析师的夫人高岚带队,从汉旺来到北川中学,看见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正与一名初一的学生谈话。学生趴在地铺上,心理咨询师高高地站在那里,叫孩子给在天堂的妈妈写封信。孩子一边流泪一边给妈妈写信,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咨询师竟然撕下孩子写在作业本上给妈妈的信,扬长而去,留下伤口被撕裂、在悲伤中不知所措的孩子。

见状,“高岚跪下身去,含着泪水,接近这名悲伤的孩子。高岚看到孩子受伤的手臂,已有感染的痕迹,便让雷达拿来我们随身带的药箱,取出碘酒为他擦洗……高岚轻轻问孩子:‘疼吗?’孩子说‘不疼,妈妈若是被救出来,会更疼……’过了好一会儿,有几个孩子慢慢地围了过来。高岚与这几个孩子一起,又相处了一段时间。孩子们都有相同的经历,眼中也都充满了泪水。当高岚结束工作的时候,我们看到,这几个孩子开始一起做游戏了。”

当即,申荷永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在北川中学驻扎,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在震区建立起多个“心灵花园工作站”,迄今为止,工作站仍在北川中学、汶川水磨小学、玉树震区等地工作。据介绍,在建立四川震区工作站之后,申荷永、高岚教授及其团队,又在全国范围孤儿院建立了70余所“心灵花园工作站”,为孤儿带去治愈性的帮助,并在实践中发展了中国的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治疗,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心灵花园为震区孩子服务(中:申荷永)

发展核心心理学,为心理学寻“心”

在当下的心理学著作及资料中,仿佛不容易找到对核心心理学的论述,为了生动的解释核心心理学,申荷永说了一些相关的经历:

我正式步入心理学之门,随高觉敷先生治学时,就萌生核心心理学之核心的念头。1993年在美国做了一个梦,梦中“头与心”的对话,犹如核心心理学之核心的播种。1996年6月,我接受富布莱特学者奖励,前往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心理学。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一次演讲,一位美国学者站起来提问:“你们中国有心理学吗?我们大家都知道,心理学是由德国的冯特所建立的。这也就是我们的心理学。那么你们的心理学与我们的心理学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我当时回答说:“作为由冯特所创立的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当代的认知心理学,可称之为一种“头”或“脑”的心理学;而我们中国文化的心理学,则是关于“心”的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这位提问者,名叫Gordon Becker,是在美国第一位开设“东方心理学”课程的教授。在这之后,我们成了朋友,我很感激他当年的提问,那个提问启发了我,也促成了核心心理学的发芽。

申荷永还表示,他一向认为,文化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背景,所有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当面对深度心理治疗的问题,面对各种症状背后的原因,面对无意识水平的存在时,最为重要的,不是什么心理学理论或方法,而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发展出一种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论,包括方法与技术,不仅可以运用于临床,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还要能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此外,心理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与“成为自己”,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努力探索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而介绍核心心理学的著述,也已在酝酿之中,不久的将来,相信,此著作必能为心理学界带来一阵撩人心扉的“中国风”。

申荷永与IAAP前主席默瑞·斯丹愉快交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5-18 19:03 , Processed in 0.98974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