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教育论坛 首页 社会 查看内容

央馆希沃分论坛 | 朱京曦:探究未来教师的核心价值及核心能力 ...

2019-5-28 14:50| 发布者: chinanews| 查看: 123| 评论: 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等国家纲领性文件对教师能力提出什么新要求?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能仅凭一己之力,还需要谁的关注和支持?5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朱京曦博士在央馆观摩活动希沃分论坛《成长,如何跟上未来的脚步?》发言,结合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深度解析未来教师的核心价值及核心能力。

以下为朱京曦博士的全部发言摘录

探究未来教师的核心价值及核心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 朱京曦博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教育同仁,非常感谢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希沃的邀请,能够有机会跟大家做个分享交流。

01

该不该用信息技术

已经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近20年年来,我们中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的发展如火如荼,学校的信息化装备和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老师来说,我们有时候会面临到冲击,引起我们的困惑,这么多新媒体、新技术加速进入到学校里,我该不该用?我到底用它去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引发着我们的思考。

但在今天,我们可以武断地说老师该不该用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需要讨论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去用?为什么可以这么武断的说这句话?

关心我们教育政策实施动态的老师知道,我们最近这两年里涉及到教师职业的几个重磅文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跟老师最密切相关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在这些国家级的教育纲领性的政策文件当中,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了信息化对现代化的作用,也无一例外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出了要求。从这些文件当中,可以总结出针对一线教师的“三新”: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

教师要站在这个时代,用具备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使用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教与学方式,去不断引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要充分重视,并应用信息技术类的人类科技新成果,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去不断改变日常的教学环境、教学行为,提供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活动环境、资源与过程。所以我们老师面临着“三新”。

对于现在的老师来说,我们恰逢盛会,赶上了中国这场历史性的教育改革。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压力。很多老师之所以会有很多困惑,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甚至大家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之前接受的师范教育,跟我们即将面对的教育会有很大差别。

目前教育教学活动对我们老师的能力要求,是我们以前没要求过,没有学习过,甚至我们可能都没有听说过。按照国际流行的教师能力结构TPACK,TPACK从哪儿来的?其实最早就是从PACK来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成了教师的基本技能。但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伴随着信息化席卷全球,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我们人类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角落,我们发现我们人类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的生存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绑在了一起。

我们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去生存和发展,而我们教育又恰恰是在为我们未成年人走进这个社会做准备,那我们教育怎么能离开信息化?

在这个背景下,教师的能力结构里就加了这个“T”,我们就加入了这个技术的成分,所有老师都要重视,要使用信息技术去不断地开创、完善、增强我们对教学的传承任务。

教师能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始走进教师的能力结构,到今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公认,《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讲: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要以信息化引领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

全新教育生态要建在哪儿?必须要建在信息技术之上。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化,更没有新教育。《教育现代化2035》当中这样写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我们为社会大量培养人才,同时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平衡点,实现这种平衡的工具、手段、方法、模式在哪儿?我们中国给的答案就是信息化。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里面开篇第一句就强调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所以这个“TK”已经成为我们教师能力结构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块。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现代教育,没有信息技术也就没有我们现代教师。

02

从以教代学

到以学定教

应对这种变化,我们要思考在大的时代背景要求下,我们教师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能力结构?原来的教学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我们比较熟,这个“T”到底是什么?我们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其实我们国家政府早就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在2014年教育部就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在这个标准当中,提出了著名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冰山模型”。

国家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划分为两个层次,目前我们广大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的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我们急需培养发展并付诸于实践的那部分高级能力是水面之下的冰山主体。这是怎么样的一个能力层次呢?

这两层冰山之上,我们已经初步具备的这个层次叫做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是什么意思?——在不改变原事物结构与性质的前提下,对事物本身的效率或强度进行增强。

那我们再看看水面以下的是什么?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我们教师现在从传统教师向现代教师转型,其实最迫切要培养发展的,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我们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么多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入教育教学,这些技术能做什么?其实冰山模型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说明,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主要不是为了支持教师的教,而是支持学生的学。

我们教师学习并使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是能够熟练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去更好地组织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

冰山的第一个层次,对于我们中国的广大老师来说非常容易,因为它跟我们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以及我们在上岗前的专业能力培养是相称的,没有革命性或者本质性的变化。比如我们老师学习使用PPT,我们很容易接受,为什么呀?

PPT配合我们教师的语言讲授,更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信息,让学生理解接受。这是我们广大中国教师最熟悉最擅长的教学方式,所以一点都不难。但是到了电子白板就很难了。从2008年全国全面覆盖电子白板到现在,实际上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绝大多数学校里,每天所发生的绝大多数课堂,电子白板或一体机仍然被当做PPT的投影屏幕使用,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的本质是要让学生用的,但是我们教师更习惯把它当成我教的工具。这跟我们时代的发展精神不符,跟我们的教育改革方向不符,跟国家所提出的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不符。但是想让我们的老师放心大胆把电子白板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去展示他的认知过程,去表达他的思想观点,把电子白板作为学生生成性表达和生生互动的工具,我们还任重而道远。

那是不是老师们不愿意用,我们就不用了?不是的。按照现代的教育理念,按照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的职责任务正在发生着改变。就像冰山模型所显示的,我们教师要从关心自己如何教转向如何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用我们流行的口号叫做从以教代学,到以学定教。

03

对老师的应用能力

提出的新要求

在这一次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里面,提到了跟教师直接相关的三个变化。

第一,原来讲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在2.0文件里叫提高信息素养。

除了教师信息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三全两高一大”里“两高”。也就不仅仅指应用能力,还有信息素养。什么是信息素养的提升呢?

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会做课件,而是把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工作甚至蔓延到整个生活。在一个人的综合水平提高的基础之上,折射到我们的工作环境、任务和对象上。

第二,我们看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10年的文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现在又变了。在新的纲领性文件里,更多地在用教学创新或融合创新这个词。

融合不是我们的终点了,终点是创新。我们老师天天拿着这个大屏放PPT, 我用没用啊?也用了吧。我们老师偶尔也在上面点写圈画一下,我们交互了。但是我们的教学的方式、教学的结构有没有发生改变?没有。

现在国家提了新的要求,天天用,不行,重要的是什么?要创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只有创新,才能体现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

第三,在2.0文件里,里边提出了一个跟我们老师息息相关的理念: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从为单学科教学服务到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服务。其中明确提到了我们要培养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这跟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紧密衔接,我们整个教育由分化不断向综合发展。

今天你可能是一位语文老师,教好多语文就行了;你是一位数学老师,教好数学就行了。明天或者后天,我们发现没有语文课了,没有数学课了,我们的课程都是按照综合性学习来编排的。到那会儿怎么办?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以探究或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综合性学习,将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道坎。

能不能迈过这道坎,实际上真的取决于我们现在能不能去做好准备。

北师大在全国有70多所附属学校,从2013年开始致力于以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为工作对象引领我们的老师,先去探索怎么样提升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我们的这个平台的实验当中,我们按照这个国家的要求把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成三层:基础层叫媒体操作能力,中间层叫优化教学能力,最高层叫促进学习能力。

那我们希望能够针对北师大的平台附属学校,帮助老师们以某种途径或策略,更快地实现由底层到高层的能力发展。比如一开始,教师会简单的操作,会用希沃白板做课件了;紧接着,老师能够运用希沃白板去彰显、体现学科教学特色,去完成学科育人任务;再进一步,老师能够利用电子白板更好的去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学习者。

这个是我们现在教师迫切需要的东西。向大家分享下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

第一步,针对媒体操作能力,我们定的目标叫量的扩大。即能够让更多老师去尝试使用,扩大使用的人群数量,实现从基本不用到日常应用的提升。

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实现质的转变,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去科学使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从盲目使用到合理应用的提升。

第三步,我们老师合理应用了,我们再来进行品的提升,让更多的老师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去改变课堂生态,推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从简单应用到融合创新的提升。

我们一直认为,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不是简简单单喊两个口号,我们要好好去分析老师的能力结构,能力层次,以及尊重不同层次教师能力培养及跨层次提升的基本规律。能够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数据基础上,为老师提供有针对性的这种环境和支撑,才能够让更多的老师实现从不用到用,从瞎用到合理用,最后从简单用到融合创新。

04

老师用不用信息化技术

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

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从13年开始,持续不断地推进这个教师能力提升,我们有两个假设:

第一,教师用不用信息技术,不是教师个体的事情,而一定要立足区域,以校为本。

不久前,跟希沃一起在北师大做小学组的研修计划时,一位小学英语老师还跟我们吐槽。他非常喜欢用这些信息技术,孩子们也喜欢,学校里有了大屏,他就用这上课,觉得非常好。不久学校里又采购平板建智慧教室了,他就特别想用,兴冲冲去找校长问:“校长咱配了我可以先用吗?”校长回答他那你用这干嘛呀?现在国家三令五申保护学生视力,尽量少让学生用手持终端,这东西你最好别用。

校长说的对不对呢?现在我们谁也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我们肯定的:校长这样表态了,老师们还会用吗?肯定不会。

我也听到有老师吐槽说,你看,我这个课都拿了全国创新课堂一等奖了,回到地方去汇报,教研室的教研员们看完之后说,这什么课呀?花里胡哨的。那些老师们,就算拿了一等奖,那在他的常态教学里,他还敢应用吗?不敢用。

所以,我们教师用不用信息技术,不是个体的事,而是区域学校的事。所以这次大家可以看到这次2.0的文件里,特别强调了区域和学校的能动作用。

第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必须要依托信息技术,必须要以互联网+教育的这种理念方式手段来实现。我们提升的是什么?提升的是老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那如果我们拿着传统的方式去提升他这种能力,大家想想能提得起来吗?

就像我们一直所坚持的,我们希望老师怎么样教学生,我们便怎么样教老师。如果我们用满堂灌的方式去培训,然后要求老师回去,你要尊重学生,你要以学生为中心,你要活跃课堂,你要调动学生,能够让老师们信服吗?如果我们希望老师用信息技术去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话,我们就要用更丰富的培训资源、研修方式和研修活动来支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05

以校为本、区域共进

激发老师的内生动力

所以根据国家最近颁布这几个文件,我们认为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首先,要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先要改变教师的主观愿望,让老师带着兴趣和好奇,带着一定的期望,先去用起来。一旦老师愿意用了之后,那么要发挥区域和学校作用,基于课堂应用驱动。

但是,我们不能把教师的信息技能,着眼在会多少个产品、掌握多少个功能。就像央馆观摩活动,从5年前陈美玲老师就在跟我们讲,说你看每年总会有人到我们这儿来反馈说:“你看我们的老师怎么没获奖啊,那个白板我们老师用了25个功能,他怎么没得奖啊?”

然后组委会还得把他的课调出来,重新找三个专家评,评完之后发现他还是得不了奖,大家说为什么得不了奖?你这个教师都成了企业产品代言人了,你哪还是在上课呀?你是在给我们秀产品秀功能。

2018年的央馆观摩活动在广州举办,活动最后一天,是我主持。在我要上台的一瞬间,陈美玲老师又把我拉住了:“朱老师,一会儿你开场时一定要再给老师们强调两件事,第一,不是信息技术用的多,就是好课,第二,不是有了新技术我们就可以不用旧技术了。”

昨天晚上我们在开专家工作委员会的时候,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不是全部功能都会就叫做高手。全部功能都会的,那是产品讲师,不是我们人民教师。

那我们要干嘛?一定要站在我们的课堂上,站在我们的学生当中,以日常化教学应用为基地、为准绳来研究,来鼓励老师开展教学研究: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技术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哪些具体的变化?

这个研究,一定要在充分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遴选,以校为本、区域共进,借助我们教师的原生成果去不断辐射、引领老师向更高水平去发展。

就像我们给区域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一个前提条件:我们做一期研修,30个名额,区域得保证留24个给老师,剩下6个名额给谁呢?第一,一定要给主管的教育副局长,第二,一定更要给管教研或者管电教的主管领导;另外,一定要给语数英的三个教研员来。这6个名额我一定要留给这些领导和专家们。因为什么?

如果他们不理解,他们不赞同,老师就不敢用了。如果他们回去之后,不去发挥作用,在区域层面上组织更多有利于教师去实践和研究的活动,那我们老师在推进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就会有一种孤单感。

在全国,我们发现信息化教学做得好学校,大多是有地方领导关心、校长高度认同。那我们以校为本区域共进,我们开始了原生态的研究和提升之后,一定要高度重视团队指导。

新的文件里边,多了一块内容,就是我们的培训团队。不要把我们老师想的太聪明,也不要把我们老师想的太伟大,我们也很忙,我们也很累,有时候我们也想偷偷懒儿,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进步的重担都压在我们小蛮腰上。

我们愿意在日常化的教学当中不断的去探索前行,但我们老师迫切需要有外部力量的支撑。能不能让专家来给老师指导指导,能不能给老师提供更多的同行交流机会,能不能借助网络让老师看到更多有代表性的好课?

以上这些能不能实现常态化,就决定了我们区域领导和校长以及老师能够在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道路上走多远。

06

办大赛不容易

为什么年年坚持

除了区域共进,还要建设开放交流共建共享的大环境。刚才这个开幕之前我还在问许林社长,明年这活动在哪搞啊?他没想啊,回去再说吧,明年干不干,都不一定,太累了,我年年这么问,他年年那么说,但咱们这大赛年年还在办。

昨天晚上我们开完专家工作会,然后去回来到这个大堂一看,许林社长亲自在给老师们解决住宿问题。办一个活动真的特别不容易,老师们来,很不容易啊,我们组委会,很不容易,从全国筹集200多个专二三百个专家来开展这项活动,更不容易。

那为什还坚持办?因为这个比赛这样的活动,就是一个开放交流、共建共享的活动,它能够让我们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在参赛和观摩的过程当中实现全国范围教师的一种意识、理念、方式、方法、工具、技巧不同层面的交流分享。

我们的老师太需要这样的活动了,现在的教育改革发展不是闭门造车的年代,我们闭门造车只能说在一定程度上敲敲打打、缝缝补补。但是要想实现革命性的创新和发展,我们要依托这种大的格局、大的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不断的维持教师的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新生的教师内生动力,形成有利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良性闭环。

所以老师们,我们处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不幸”。

幸运的是,我们真的是有这么多科技手段在支持着我们。“不幸”的是,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

但不管幸与“不幸”,我们既然存在于这个时代,那我们就要适应这个时代,并且主动地改变这个时代,用我们的热情和实践,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享受高品质教育的基础上,去实现更加个性自由充分的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4-19 14:37 , Processed in 1.1216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