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教育论坛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学习与创新相得益彰

2020-3-25 15:13| 发布者: haixia004| 查看: 296| 评论: 0

      王素洁

      长期以来,学习和创新一直是专家学者的口头美谈。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来,科技创新已经在国家层面政策性得以确立并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在全球科技革命和各国竞争加剧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创新性学习,创造性实践和二者之间的关联及互动成为学界,政界,乃至民间思考课题和解读诠释对象。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和等途径教授或者体验而获得知识、技能及价值的过程,是使个体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从生物学角度看,学习的内在本质是认识自身的感觉,也是得到创新的内在原材料。未来网络教育未必是教育发展方向,以人为本永远属于主旋律。非常规学习是非常规时代的必然选择。

      学习是从认识事物开始,认识了解事物的过程。通过语言第一要素,传承和传递思想。所谓思想,“辞海”释义为思维活动的结果或者想法。思想不是本质东西而是大脑加工修饰的产物。顺着思想寻找原材料是目的。获得思想不能作为最本质的东西;而“本质”则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学习的本质分对内和对外。通过学习获得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每当教育改革开始之时,大家信心充分,可结果效率不佳,主要问题是没有抓到本质,也就是没有培养学生认识自身感觉。

      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性学习具有必然性,也是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应具备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创造性学习基本特征是不拘泥于书本,不依赖于老师,也不迷信于权威。学习与创新都与感觉有关系 。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感觉不同。如果对于很多创新,大家感觉和意识不到,这种创新只有后世方能接受,比如,“进化论”和“相对论”。这是创新的典型第一类别。

      创新,英文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文。 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的创新是指以现有思维模式提出不同于常规或有别于常人思路见解为导向,利用已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新事物。创新的内在原材料是感觉。研究过程是对感觉的调配或塑形,最后展现的成果是使用自身所在领域语言对新感觉的正确描述。所以,创新的内在本质是表达新感觉。感觉也是认识的开端。生活中我们想迫切分享自己新发现的感觉。若把一种大家还没认识到的或者全新感觉表达出来,得到认同。这个创新过程便完成了。

      创新的流行性说法是人产生新的精神或者物质产物的思维与行为的总和。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式来解决现有的问题。所谓第二类创新是借鉴其他领域认识的感觉,使用自身领域语言严格正确的表达,如企业的生存借鉴生物的生存法则;第三类,利用已知的感觉互相混合,创造一种之前未有的但非常实用的新感受,与化合物和超分子一样。这种创新很常见,大部分音乐和书籍创造就是如此。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 詹奥吉认为,创新就是和别人看同様的东西却能想出不同的事情。潜台词是,与其搞什么虚无缥缈的创新教育还不如老老实实学好知识再说。

      在时代更迭和社会转型阶段,科学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多数人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人人都想成为发明家和专利人。一夜之间,智力项目,超常教材和各种天才培训陡然出现。

      事实上,学习与创新正如阅读与写作。读书多了自然想表达;知道多了,一定要讲出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不停的吃喝而从来不光顾洗手间。此乃良性循环,也是新陈代谢。想创新的人未必天天想着如何创新,何时何地创新,只要不停学习,不断实践,创新欲望及创新性就能彰显,不管是早是晚以何种形式。

      这个量变和质变道理似乎再简单不过。可是人们往往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特别是东方人。不过,在这个知识爆炸“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革命性时代,倘若不肯坐下来好好学习,甭说创新,就连充满高科技,处处智能化的日常生活都无力应对。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也颇有讲究。通常说来,以下三种情况可以参考:

      首先,学习是以我为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比如,你是一个大学生,除了自己必修课和选修课,还可以循专业方向适当跨学科研修。所谓文史哲是一家为例,只有将此领域不断放大,你的思维维度才能拓宽,从而融会贯通基础上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当然,假若要借鉴西方文化和文明,外国语自然不可或缺。指望老师传授的只鳞片爪,就很难体验到什么是原汁原味,感受不到博大精深。当然,如果深入研究和专业探索,统计学很必要,艺术学似乎也不能少。不知不觉,你已经进入硕士甚至以上层次了。这时候还用担心没有创新吗?

      其二,”你能找到骆驼与笔的不同,我不说你挺聪明,因为二者不同太多了;你能找到槐树和橡树共同点,我也不会说你聪明,因为二者共同点太多了。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能找出骆驼和笔的共同点,橡树和槐树的不同点。“对于黑格尔名言理解见仁见智,不过整体给人的启发1)不要眼高手低抓大放小;2)不必惯性思维和绵羊效应;3)独辟蹊径才能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不要重复别人甚至重复自己。围绕真实问题,理论和实践统筹兼顾。大学校园有“能人”,村落里也不乏其人。所谓能人,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涉猎和比对或者不断地参与和协调。表面上是做无用功或者“管闲事”,其实,此乃属于创造性实践和研究性学习。

      其三,创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工作上,管理中,甚至吃饭洗衣都可以做到。所以,创新未必是科学家或者博士教授们的专利。不管何种类型何种层次的创新,核心条件就是学习。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也不论是实验室还是家务事。全民创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全民学习。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人或者每个群体在学习和创新机制上未必模版化,比如,在以色列和芬兰,基础教育、自主研修和终身学习始终带有批判性和创新元素。学习阶段、实践活动和创新过程有时是重叠的,有时又是逆向推进动态不悖。

      东方人似乎惯于为学习而学习,即便满腹经纶,也许越学越呆。在学习和创新两个环节之间,似乎需要连接器甚至起搏器触发激活,比如引导学习者联想、推理和多角度软性思考;创新创造之前学会破坏和否定;化繁为简、从负面问题寻找积极元素;专心聚焦当务之急简化构想,令构思路径直接化和目标问题导向化,从而体验学习与创新,辛苦与快感,沉浸学习潜心实践与才思泉涌和高处不胜寒之因果关系;同时,增加自信和创新意识,捕捉创新环境和激情;排除干扰因素,保持大脑风暴亦属必须。时代要求学习,社会呼吁创新。这也许就是上述天才培训,智能拔高等创新培训项目在全国乃至全球汗牛充栋遍地开花之原委。

      在香港,城市大学日前举办“探索创新节”,强调推进创新的重要性。城大校长郭位教授指出“我们把创新纳入新课程,希望学生毕业前展示其成果”。荣誉社会科学博士李宗德认为,香港需要探索创新的人才。他赞赏通过“创新节”,可以探讨课程有效教学方法及对学生学习产生正面影响,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善用资源,探索学习,展示创新理念。作为“重探索求创新”课程,以“2012-2015学术发展计划”为蓝本,凡入读该校四年制学生均有机会参与原创的探索学习。

      学习可以让人快乐充实,亦可以给人表现欲望和创新冲动。然而,创新需要充分学习和足够量化;反之,创新反向刺激进一步学习,而且更加针对性、深入持久地创造性学习。纵然这个哑铃式结构需要中间过度,技能强化,但是,只要长此以往,必定令人在飞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和科技社会不断进步与成长。

      创造性学习有诸多方面需要关注和研究方能实现真正的创造性实践,从而避免和绕开成功的陷阱。新的历史阶段,直面新的形势,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也鳞次栉比,纷呈端倪:跨界学习,论证学习,随机学习,实验学习,具身学习甚至新流行的空中学习。不管何种策略和机制,适应性学习,情绪分析和隐形评价均难以忽略。

      首先,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挖掘性学习。这种基于现有经验的学习可以改善即时绩效。但是,“经验通常是一个知识贫乏的老师,相对于所学知识的世界的复杂性和变化性而言并不充分,从而导致“学习锁定”,倾向于“拒绝”改变探索性学习。具体表现为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熟练和完善,间接阻止探索知识源;反复挖掘和提炼相关相近知识,避开甚至干扰了颠覆性创新思维的学习及实验。

      其次,在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中,已有的技能和行为模式相对难以改变,得以提升和转移。探索性学习更多属于温故知新,追求新知。因此,面对变化和变革,令学习兴趣向学习能力迁移就不可避免。而纯正挖掘性学习的学习系统会导致技术的惰性,阻碍新思想的拓展和发散,从而陷入“次优的稳定平衡状态中”。针对二者矛盾,虽然多数研究者并不认为可以兼容,但研究人员还是通常协调二者关系,从中试图寻找理想的混合程度,或者探索一个能够对二者资源配置的平衡百分点。

      再次,科技创新对知识的储存及物化要求日渐提高,所以,避重就轻,利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外部知识和其它创新源成为必然。与学习伙伴和竞争对手互动学习,相互借鉴或者“拿来主义”进行原型启发,从而弥补短板亦不失为获得知识,技术甚至再创造灵感的重要路径。福特汽车的“捷豹”采用了“奥迪”加速器踏板“触角”,丰田汽车SUPRA的油耗表及德国宝马528e轮胎等系统进行优化配置。企业如此,学习亦然。

      日前,联合国专门机构发布了“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对全球创新热点城市重点包括深圳进行解读并对世界创新格局及网络创新网络新特点予以分析。上个世纪,日本,美国和西欧经济体占全球专利活动70%以上。如今,中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后来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斯滕-芬克在深圳接受《大湾区会客厅》专访时认为,“过去20多年以来,来自东方的国家和地区的确在创新活动上越来越活跃。中国是这一变化引领者。中国企业,高校在专利申请和科学出版方面参与程度越来越高。通讯技术,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越来越强大,背后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在谈到深圳时,芬克认为这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图书馆,实验室和梦工厂星罗棋布。这座以年轻人为主力军的年轻城市在阅读,尝试和实践上正朝气蓬勃,通过自我重塑,自我革新,跨越式成长。

      一个国家的强大除了经济总量还要看其创新能力。“十三五规划”把创新放在包括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之首,强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治党治国之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在历史发展中始终是第一动力。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国际经济竞争之核心本质上乃创新能力竞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美国工业化战略,德国工业4.0应运而生。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快速应用新时期令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因此,中国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促进发展。

      人类文明史事实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发展和创新的历史。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历经了多次创新变革,推动了历史发展和人类进步。欧美国家顺势而为,成就了科技进步和西方文明,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和强国。进入21世纪,多个国家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乘势而上,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和历史跨越。中国在新一轮教育科技,社会经济和文化创新诸领域不失时机,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各个环节,经纬分明,条块清晰。在坚持”四个全面“,“五位一体”背景下,基本铺平了“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之路。

      在创新途径上,除了阶梯固化的传统模式为创新而创新,更要拓展全民创新空间,提供新形势下的创新机制和全民学习和实践的机制和条件,打通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通道,形成人人参与,大众创业。让劳动,实验,知识,管理及资本交相辉映,释放能量,实践和创新三位一体的常规化,生活化及制度化新常态,从而形成崇尚学习,热衷创新和全面实践的时代氛围。(作者:安徽省界首市第一中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4-19 21:24 , Processed in 1.0317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