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中国教育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国教育论坛 首页 要闻 查看内容

云南省德宏州中等职业学校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

2015-12-21 12:47| 发布者: chinanews| 查看: 479| 评论: 0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被国内外誉为 “葫芦丝之乡” 、“孔雀之乡”。葫芦丝在德宏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葫芦丝的发源地。如今,在德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葫芦丝文化产业,力争把德宏建成全国重要的葫芦丝生产加工基地、葫芦丝演奏培训基地、葫芦丝等级考评等重要基地的指导下,我校开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特色项目建设,努力把学校打造成葫芦丝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和葫芦丝文化演奏与加工制作人才培养基地,为德宏葫芦丝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职业学校办学为德宏葫芦丝文化经济发展。

一、实施背景

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云南实际,把“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确定为云南“十二五”的重大发展战略,“民族文化强省”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有着深厚云南印迹的葫芦丝演奏代表名曲《竹林深处》、《月光下的凤尾竹》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享誉国内外,葫芦丝成为海内外人士了解云南、认识云南、认识德宏的一个窗口。葫芦丝也因为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如今,过去仅为傣族村民乡村传统乐器的葫芦丝,已经发展带动起聚集器乐原材料栽种、加工、销售以及器乐表演、吹奏培训、曲目光碟为一体的葫芦丝文化产业链。然而,在葫芦丝文化有着世代传承的傣族、阿昌族、德昂族民间,葫芦丝民间艺人却越来越少,在阿昌族和德昂族濒临消失的边沿。为推动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培养葫芦丝优秀后备人才,促进葫芦丝文化发展,并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学校开展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传承与弘扬德宏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二、主要目标

抓住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依托德宏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本特色项目建设,建立健全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运行和管理机制,确保特色项目建设;构建20名以上葫芦丝兼职队伍建设和10位以上葫芦丝民间艺人资源库,形成学校兼职教师队伍与外聘行业指导教师结合的师资保障机制;开展葫芦丝文化工程建设,确保基色项目建设出成果。建设完成“葫芦丝文化展室”、“葫芦丝制作室”,开展葫芦丝演奏进课堂和葫芦丝制作课程,组织开展年度“葫芦丝文化艺术节”和“葫芦丝才艺之星评选”,葫芦丝文化校本教材开发;构建葫芦丝企合作模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生源基地学校建设,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三、工作过程

(一)进行调研论证,制定方案

为做好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学校成立工作组,先后赴葫芦丝发源地梁河县勐养镇帮盖村、梁河县文化馆、芒市文化馆、州文化馆进行调研。同时走访在本地区具有较高成就的葫芦丝民间艺人、民间大师,了解葫芦丝文化渊源、发展状况等,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通过调研,了解了葫芦丝在德宏发展的状况,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征求各方意见,学校经过多方论证,决定进行项目实施,上报方案,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葫芦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特色项目进行实施。

(二)建立健全项目实施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和完善葫芦丝特色项目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葫芦丝特色项目建设计划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特色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葫芦丝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三方共建葫芦丝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书》,签订定了《生源基地协议书》、《葫芦文化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书》等,为项目建设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保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资保障

为确保师资,形成学校兼职教师队伍与外聘行业指导教师结合的师资保障机制,并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先后走访10位以上葫芦丝民间艺人,构建20名以上葫芦丝兼职队伍建设和10位以上葫芦丝民间艺人资源库, 并组织葫芦丝兼职教师参加了校外基地学习培训和校内培训,同时,聘请了校外葫芦丝行业指导教师到校给为旅游艺术系学生上葫芦丝演奏课。

(四)实施项目工程建设,确保项目出成果

葫芦丝文化工程建设是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实施了以下10大工程:(1)招募葫芦丝演奏社团和葫芦丝加工制作社团。(2)完成了“葫芦丝文化展室”建设。(3)完成了“葫芦丝加工制作室”和“葫芦丝大师工作室”建设。(4)完成了“葫芦丝文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5)在旅游艺术系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了葫芦丝演奏课程进课堂教学。(6)开展了葫芦丝加工制作教学。(7)开展了“葫芦丝文化艺术节”和“葫芦丝才艺之星评选”活动。(9)建设了校内葫芦种植基地和紫竹种植基地。(10)开发了葫芦丝校本教材。2015年秋季学期正式使用葫芦丝校本教材开展葫芦丝课堂教学工作。

(五)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突出社会服务功能

项目建设与帮盖村红惠农综合服务中心、哏氏葫芦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到三方协议,共建葫芦种植与葫芦丝加工制作校外基地。通过葫芦丝文化展室与葫芦丝加工制作室开放,进行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文化交流。通过葫芦丝文化教学培养葫芦丝优秀后备人才。通过校内葫芦种植基地和葫紫竹种植基地建设总结经验,编写了《葫芦栽培方法》、《紫竹栽培方法》作为技术推广。提升社会服务功能。

四、经费保障

学校成立示范校经费管理小组,并由学校自筹60万元作为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经费。资金使用自申报项目时就制定预算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预算调整。目前,项目经费已支出40万元,余额20万元,待支付项目4万元。余额16万元,将作为特色项目后续保障经费。

五、主要成果与贡献

(一)学校民族文化建设进一步得到提升。

德宏州中等职业学校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成为了学校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葫芦丝文化作为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葫芦丝的发源地,通过特色项目建设,开辟了葫芦丝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先河。,构建了学校葫芦丝文化阵地,建设了葫芦丝文化展室、葫芦丝加工制作室,组建学生演奏、加工制作社团,建设了葫芦丝校本种植基地、紫竹种植基地和校外基地。葫芦丝文化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学校民族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两室一基地”葫建设为芦丝文化在校园的传承夯实了基础。

葫芦丝文化展室建设向世人展示了本地区葫芦丝文化发展状况和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成果,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了葫芦丝文化;葫芦丝加工制作室建设为培养葫芦丝制作传习储备了后备人才,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葫芦丝加工制作流程和制作工艺,为他们能成为未来葫芦丝艺人打下坚实基础;葫芦丝文化校外基地建设为加强葫芦丝文化交流,实行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开创了先例。

(三)建立葫芦丝民间艺人资源库和兼职教师队伍,为本地区葫芦丝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走访、调研等走访部分葫芦丝民间艺人,建立了民间艺人资源库,选聘部分民间艺人担任葫芦丝演奏、加工制作行业指导教师,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选拔20位以上优秀教师担任葫芦丝兼职教师,并通过培养培训提升了兼职教师队伍,为学校葫芦丝文化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葫芦丝加工制作室为从青少年学生开始培养葫芦丝加工制作起示范作用。

如今,葫芦丝文化在全国扬起演奏学习热潮,但在葫芦丝加工制作,特别是传统手工制作方面,能够制作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为此,学校构建葫芦丝加工制作传习机制,建立葫芦丝加工制作室,选聘两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初级中学作为生源基地学校,在葫芦丝加工制作上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传承人,在本地区为先例,为本地葫芦丝加工制作传习培养后备优秀人才起到了典范。

(五)葫芦丝文化展室为我州葫芦丝文化发展,促进葫芦丝文化交流合作树立典范。

什么是葫芦丝,葫芦丝发展经历了哪些变迁与创新,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在本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如何等,让人们去了解葫芦丝文化发展又是本次特色项目建设的另一个亮点,葫芦丝文化展室建设从葫芦丝的简介、发展历程、历史人物、产业发展、目前状况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葫芦丝在本地区的发展状况,为促进葫芦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树立了典范。

(六)开发葫芦丝文化校本教材,为本地区葫芦丝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目前,在葫芦丝文化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教材多为葫芦丝演奏入门练习教程,缺少让人们去了解葫芦丝发展历程、葫芦丝加工制作等重要方面没有成果。本次开发的《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校本教材,共三章,从葫芦丝起源与发展、葫芦丝加工制作入门、葫芦丝演奏入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概述。特别针对葫芦丝加工制作流程以文字论述,并加图片说明的方法,让广大葫芦丝爱好者了解葫芦丝的结构、制作方法,还可通过教材学习葫芦丝制作方法,弥补了以往教程存在的缺陷,为葫芦丝制作传承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六、体会与思考

葫芦丝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文化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作为葫芦丝文化的发源地,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传承、创新,但真正让葫芦丝文化进入校园,这在本地区也属首例。葫芦丝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实现验收,不是终结,而是葫芦丝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真正开始。固然通过建设构建了葫芦丝文化建设体系,建立了展室、加工制作室,校企合作共建了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了葫芦丝文化进课堂教学,开始了葫芦丝文化传承从青少年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的良好局面,为葫芦丝文化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储备。但葫芦丝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学校掀起传承与弘扬热潮的同时,需要社会团体、民间艺人、广大葫芦丝兴趣爱好者的参与,更需要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才能使葫芦丝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到传承、弘扬、创新、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QQ|联系我们|网站荣誉|加入团队|免责声明|中国教育论坛 ( 闽ICP备13009482号 )  

GMT+8, 2024-4-20 17:08 , Processed in 1.1241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Theme bychinaedubbs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